|《晏会厅》是搜狐出品的一档高端访谈栏目,由搜狐网副总编辑晏成先生对话汽车、财经、科技等行业领军人物。对话有思想的人,分享认知、逻辑与体验。此为最新系列访谈:
2014年,中国新造车运动规模化启动,一度涌入多达300个新势力品牌。十年的大浪淘沙,到如今,进入下一轮比拼的初代玩家只剩下4家——“蔚小理”和零跑。
从混沌期的近300家到当下的“蔚小理零”,这期间发生了什么?他们如何持续自我进化,成为新造车十年“300进4”的幸存者?2024-2025年先后迈过10周年关口的他们,又将如何在新10年不断升级的市场竞争中“活下去”?本期《晏会厅》聚焦零跑汽车,对话嘉宾为零跑汽车创始人、董事长朱江明。
6、未来五年,零跑ABCD每个系列月销不低于5万辆。对应的财务数字是,年销量150万-200万台,年营业收入2000亿元-3000亿元。
7、我们已经掌握做产品的方法论。S01之后,零跑所有的产品、规划、策略、定价,基本上没有失误。
8、30年后如果零跑还在,那么C11也会在,要像丰田的卡罗拉一样一直迭代下去。
11、相较于一台100寸电视机和一个大一匹空调的定价,一辆中大型SUV卖五万元是合理的。
12、将来也许汽车就一颗SoC(系统级芯片),剩下的就是钢材、塑料、橡胶、铝,还有电池的碳酸锂、石墨......这些原材料成本再加上加工费,就是整车成本。
16、随着AI技术成熟与自动化水平提升,未来人们的劳动时间会大幅度缩减。在该卷的时候卷,慢慢的房子、车子都会便宜,生活会越来越幸福。
2025年5月22日,在杭州零跑汽车总部的办公室,朱江明接受《晏会厅》专访。关于这次约访,我们希望找寻两个答案:零跑十年,怎么活下来?零跑是谁,如何活下去?
朱江明在业内有一个引起过争议的判断——“中大型SUV未来应该只卖5万元”。相较于一台100寸电视机和一个大一匹空调的定价,他认为一辆汽车卖五、六万元是合理的。
但就在我们采访的第二天,比亚迪毫无预兆地发布了新一轮促销海报。在“百亿补贴618”和“限时一口价”的烘托下,不到5万元就能买一辆智驾版的比亚迪。随后,奇瑞、吉利跟进降价——一辆中型SUV降至5万元价格带,3万多就能买一辆小型纯电SUV。
新一轮的市场调整中,零跑没有缺席。5月25日,零跑旗下两款主力车型C11、C16均给出了新价格,降幅超过4万元。调价后,零跑将中大型增程SUV的门槛拉至10万元级别。这很“零跑”。
在朱江明的造车哲学中,通过成本定价来获得产品竞争力,就是零跑要做的事情。
造车十年,相比于蔚小理及其三位极其富有辨识度的创始人,零跑汽车和朱江明的形象似乎是模糊的,潜在产品背后的。你一时间很难用一个精准的词,或一个被普遍认可的形象来描述这家企业和他的创始团队。
但就是这样一家“不够有特色”的造车新势力,从 2015 年靠 1 亿元资本金起步,
十年时间,用276亿元投入和和140亿元亏损,换来了月销量超过4万台,毛利率由负转正跃升至14.9%。在同期超千亿亏损额的新造车势力中,零跑的投资产出比显然是高效的。
「效率」,这是在我们近两小时的交流中,朱江明反复提及的一个关键词。效率基因或许源自他的技术底色。
安防领域创业起家的朱江明,擅长把汽车产品做得像优衣库基础款——谈不上有多惊艳,但总能卡住性价比的七寸。他认为零跑已经掌握了做爆款车的方法论。“很多人根本不了解我们”,朱江明希望零跑能够成为汽车界的优衣库。并且,定好这个目标,就不再犹豫。
不过,想要成为汽车界的优衣库,需要有极致的成本控制能力和规模化效应,还需要在达到目标量级之前,确保自己能活下去。
访谈中,他的回答通常是简洁的、直接的,没有迂回。他自嘲“不是一个很有趣的人”,并反思创业初期对营销的忽视。这位习惯用数据和逻辑说话的CEO会突然反问我们:“你觉得现在哪家车企营销做得最好?”
映射出一个更根本的命题:当价格战的刀锋反复起落,这个将效率刻入基因、用技术解构成本的企业,能否在“低毛利的大众化定位”与“坐上世界级牌桌野心”的张力间,找到答案——那个最真实的零跑和最真实的朱江明,究竟是怎么想的?
如果舆论信息95%都是真的,那会省去很多麻烦。不同的人对事物的理解不一样,假信息往往会误导一些人,这是很糟糕的。借这个机会我要呼吁整个汽车行业也好,整个社会也好,舆论、媒体,对公众信息的真实性,国家还是要多做一些更严格的管控。
你个人来说是一种冒犯,对企业来说,尤其是上市公司,对股价也可能会有负面影响。朱江明
当然,就零跑来说,随着体量的增大,溢价能力也相对加强。以及零跑平台化的架构,一些技术上的创新也带来很多收益。
凭我自己当初的想象,我觉得,最多也就几十个亿,建一个工厂,研发一两款产品,就这点投入,是吧?
IPO之前是120亿,IPO是50亿,加上斯特兰蒂斯的投资,这十年间一共是250亿。刚刚今年又增发了26亿,所以就是总共是276亿。我们现在净资产还有130亿。也就是说,10年总共亏了140亿。
未来10年,新能源汽车在中国可能会达到90%以上,全球来看,我的预估是会达到百分之五六十或者更高占比。所以如果要成为全球车企,现在全球车企前10名年销量是400万辆规模,所以我们未来10年的目标也是往这个方向去努力。
要能活下来,那我们至少每年还要再前进一到两名吧?比如慢慢要走到前五,那才有可能活下来。
:拿手机来举例,赛格市场(华强北电子产品交易市场)是最乱的时候,每家每户的做法是这里拿个外壳、那里拿个主板,一拼凑,就是一部手机;那个时代过后,出现了像金立这样的正规手机厂家,它有几十款产品;再到后面就出现了小米、华为、OPPO、VIVO,他们有多个系列,每个系列有几款产品。但苹果就是每年一款产品,这就是差异化。汽车肯定也会走这个过程。
我们零跑应该是想清楚了,就是说比如说零跑的C11,我相信30年以后如果零跑还在的线也会存在。
当然还有就是不断的创新,做到与众不同。如果大家都是同质化,那完全就要靠规模、成本控制。当然这个也很重要,如果你两项都具备,那你成功的概率就更大。
第二,激光雷达成本越来越低,它是一个消费得起的传感器。花比较少的成本,保证智驾的稳定性和安全性,为什么不用呢?
现在的手机其实顶得上10年前非常高级的笔记本电脑的所有性能,但那个时候笔记本电脑至少卖一万多,最起码。10年前的笔记本电脑,那个处理器的性能比不上现在1000块钱的手机,对吧?10年前的功能机,它的芯片比现在的手机多多了,越来越集成化,将来也许整辆汽车就一颗SoC(系统级芯片),是吧?最后肯定是这个方向。
近三年之内,在零跑还没有真正成为一家能够自我造血、在行业内有一定地位的公司之前,至少要把零跑“带到高中毕业”,才能够更放心地放手让员工去管理更多的事情。
:还是个人爱好。我有一个特点,也不是说干一行爱一行,但只要是和产品相关,我就会有非常多的想象力。前几天,英飞凌的汽车BU的老大来我们这里交流,我也给他提了很多有关车载芯片的建议,这是一种对产品的设想,一种爱好,一种觉得自己想出一个好产品,然后实现了它,或者哪怕别人实现了它,都会有一种成就感。
我自己个人是这样,员工是不是这样确实很难判断。但我发现有一些研发人员,他也不是完全被迫加班,也是有兴趣的成分在。
Contact: 凯发k8体育
Phone: 13800000000
Tel: 400-123-4567
E-mail: admin@youweb.com
Add: Here is your company address